“元宇宙”与“博物馆”概述
2021-11-01 15:39:15  来源:博物馆头条   点击:

文章来源:博物馆头条微信公众号

 
    字节跳动与腾讯竞价花十几亿美元收购pico;(pico是一家国内VR硬件研发生产厂家)腾讯马提出“全真互联网”概念;Facebook2014年收购Oculus,经过7年的沉淀发布Horizon workrooms 虚拟会议系统;Roblox 受到资本的疯狂追捧;韩国政府将投入22亿美元打造元宇宙。“NFT”加密朋克 一个头像被竞拍到350万美金.....
 
 
       笔者认为2020年是“现实世界的网络化”“网络世界的现实化”的分水岭。一位标准的信息类工作主导的年轻人,日均使用手机5-8小时,如果加上游戏日均能达到8小时以上,当日均手机使用时间超过10-12小时。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现实世界变得没有意义了,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也会瓦解。
       身边或多或少有朋友是逃离现实世界,(游戏代练级、陪玩)工作于网络世界,那未来他们会走向何方?后一代如何让前一代人的物理世界价值坍塌,如何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什么是元宇宙
 
       一点一点迹象指向同一个概念“Metaverse”、“元宇宙”,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描述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 3D 虚拟空间。
有人说这类概念已经产生很久了,诸如“阿凡达”、“骇客帝国”、“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等。甚至在十几年有一款“第二人生”的游戏,宏大的叙事已经给过我们的脑洞打开过,我们看一张20年前的图:
 
 
       20年后照片上的所有设备都被一部IPHONE整合了。2021年人类依旧面临着进一步整合,现在有的人工智能/VR/AR/MR/5G/区块链技术/新硬件/数字等新的概念与技术,在未来几十年内将要一一整合在一个方向上。如果说登陆火星是人类对外围宇宙的一种探索,那么元宇宙便是人类对世界内部虚拟宇宙的一种探索。
 
博物馆是什么?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它有几个基本条件:藏品、陈列、研究、教育。博物馆作为特定主题或区域文化的信息集约式汇集点,在一个物理信息飞速涌入元宇宙的趋势下,博物馆的信息集群必将成为这一场技术革命的信息甬道。
 
博物馆目前面临的现实窘迫?
 
#1没人去看了!
 
       物理空间分隔了藏品信息与观众更广泛的链接。观众需要特定时间的行程安排参观,观众在特定的时间段安排,内容传递性不高。
 
 
       比如博物馆面积过大,文物数量过多导致走马观花,观众无法隔着玻璃,以站立的观览形式接收到更多的文物信息。
 
#2展不了那么多了!
 
       博物馆藏品过多,无法通过基本陈列呈现整体的面貌。而且很多馆基本陈列主题单一,只有一条或几条展示逻辑。
 
 
       除了挑选部分有特点的文物来映衬博物馆限定的主题外,大量文物藏品被封存在文物库房。以长沙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例,馆藏文物约50000件,实际展出文物约1250件。
 
#3收集那么多数据干嘛?
 
       博物馆目前的数字化建设基本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因每家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都相对封闭,每家采集工具和整理形式以及数据库软件平台具有不通用性,每个博物馆的数字数据都是信息孤岛,无法更加广泛用于文化IP的社会化运用。
       尽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在文创方面的运用有一定的建树,但是远远未达到大数据接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从文物数据底层分析精准输出。
 
数字博物馆的推波助澜
 
       就现在整体趋势来言,什么“文物会说话”“什么数字化”“什么新媒体”,都是指引通往元宇宙的道路上。
 
 
文字  ➡  图片  ➡  视频  ➡  VR/AR+局部交互  ➡  沉浸式  ➡  云宇宙️
(互联网的终极形式?)
  ➡  一次元  ➡  二次元 ➡  三次元  ➡  四次元  ➡  异次元
 
从“收藏”行为到藏品的采集运用
 
       全国甚至全球的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将标准化,在元宇宙的通用平台上,一个个信息输入进大数据的海洋中,通过图形识别,人体工程学识别,很快就反馈出关联的文物信息,通过融入信息链条,还原表征后面的人类故事。文物数据的上链,体现文物数字资产的唯一性价值,在未来云宇宙虚拟IP的授权成为可能性。
 
1. 本身数字资产的价值,例如今年七月涧松美术财团与韩国区块链网站“Token Post”合作,整体情况“起死回生”。涧松美术馆决定将国宝70号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制作成NFT并出售,共计100份, 每个定价为1亿韩元(约合60万人民币),目前共售出80个左右。
 
 
2. 藏品数字信息的授权衍生开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物理的文创产品提供可追溯可溯源的唯一数字证书。NFT与数字合约在元宇宙的空间的发展将更加变得成熟,比如依据什么典故开发的故事?比如依据什么纹样开发的游戏服装道具等,加速数字资产的快速转换。
 
 
从“陈列”视角的演绎
 
       想象一下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如果可以脱离物理空间,给你一个不受牛顿定律束缚的虚拟空间,那展陈的形式将变得有多夸张?
       游戏技术、VR、AR、交互技术、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博物馆的体验将不再是“回顾”,而是适配人体感应的“亲身经历”。
       1.我可以随时进入博物馆;
       2.我可以飞跃着参观博物馆;
       3.我们可以根据我个人喜欢的内容,生成特定的展览;
       4.观众会获得“身份”以游戏化任务化的形式熟悉展示内容;
       5.在观览过程中的体验与反馈将计入你专属的积分池。
 
 
  从“学术”角度深度还原文物
 
       对学术研究的支撑,大数据算法的模拟推断,跨学科综合反应的推断。因为元宇宙强大的算力以及超物理的模拟系统,深度还原文物、文物集群和考古现场的直观性,甚至未来的学术成果都有可能替代“文字论文”而是一个综合的“数据包”。
 
 
 教育的视角
 
       有一句话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博物馆蕴含着大量现象级的信息点,在一个知识点顺手粘来的元宇宙,博物馆教育更加会侧重深度逻辑的大脑学习开发。
       博物馆导览人员的AI化,导览AI老师可能只是一个拟人化的元宇宙博物馆的信息交互端,依据个人的知识消化能力设计特定的学习节奏与方法。她会帮助你补全特定领域的信息或者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特定的信息。
 
 
       元宇宙脱离物理空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没有距离感,扩大交际范围,补全来自物理世界新的理念与观点。
       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方式,打破现有标准化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变成终生学习的知识海洋的漫游体验。变成服务公众的“永不落幕的大学”。
 
 
结语
 
       我们现在正面临类似人类刚发明“原子弹”的恐慌中,但是我们要清楚这可能是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抵达出海口的认知革新。
       当我们还在论断吃饭问题只能是从土地里种出水稻大米的逻辑中,别人已经扛起蒸汽机发动了新世界的资源掠夺,不希望我们错过太多。

上一篇: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 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
下一篇:展厅布展材料的4种运用方式